地方政府创新的现存障碍与推动机制
一、当前地方政府创新过程中存在的障碍和问题
地方政府创新对于改善地方治理、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至关重要,但目前我国地方政府创新还存在许多障碍和问题。
(一)创新意识淡薄
创新意识是创新的前提。只有具备了创新的意识,才能在实践中着力去探索创新。当前,一些地方和部门的负责人,创新意识仍显不足。
一是按部就班,不想创新。不难发现,一些地方和部门的负责人喜欢做“太平官”,做事四平八稳,不出新意,按部就班。他们的工作理念很简单,现在已经有一套既定的工作流程制度了,把职责范围内的事情完成了就好,无需进行创新。表面上这种理由没有错,但实际上却是立不住的:因为任何工作都有改进的空间,哪怕是一些细节上的改进,“做完”与“做好”完全是两个概念。以按部就班为由不想创新,背后其实是一种怕麻烦的心态。这种态度貌似无可厚非,实则影响很大,它会连累整个地方或单位都按照同一种心态来做事,导致整体性的消极创新心态。
二是顾虑过多,不敢创新。顾虑过多也是当前地方政府创新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心态。这种顾虑或是担心犯政治错误,或是担心会遇到各种阻力,不好收场。因此,面对一项创新,一些地方和部门明知是好的,但总是迟疑不决,持观望态度,不敢当第一,等到有地方已尝试后再开始着手。这种迟疑可能就会错过实施的最佳时机,甚至会导致创新的想法最终被束之高阁。这种顾虑过多的背后其实是一种怕担责任的心态。殊不知,任何创新都会碰到冲破传统阻力的问题,怕担责任最终只能是无所作为。
三是升迁衡量,无心创新。有些官员搞创新是以升迁为衡量标准的,在一番创新动作之后没有得到提拔重用,可能就会对创新心灰意冷;也有的由于年龄等原因遭遇到了升迁瓶颈,便也对创新缺乏热情。这种情绪化的创新,背后其实是一种功利心态,将创新当做自己晋升的手段。创新确是需要激励的,不管是荣誉还是晋升,如此才能激发更多的创新。然而,如果因为没有受重用而对创新心灰意冷,或者因为升迁无望便消极创新,便是一种不可取的价值取向了。创新关乎的不仅是个人的升迁,更是公共利益的增进,如果仅因为个人的职务升迁而不顾公共利益,无疑是对自身职责的违背和神圣使命的忘却。
(二)创新实效性不强
实效性是创新实践的核心着眼点。曾任巴西政府创新项目主任的彼得·斯宾克强调,对于政府官员来说,创新首先是能够取得成效的行动。倡导政府创新的目的就是为了改进工作,若脱离了实效去创新,那就不是真正的创新了。在实效性方面,目前存在着这样一些情况:
一是脱实务虚,文字创新。当前在一些政府创新实践中,总结材料往往都整理得很漂亮,新的概念、新的提法、新的口号一大堆,但仔细研究却发现并未做多少改变。可用“衣服理论”来比喻,即工作内容在不发生大的改变的背景下,换上一身漂亮的衣服,便可以成为崭新的工作,这些“衣服”便是文字上的加工。这种书斋中的创新,脱离实际去美化工作,本质上是一种造假的行为。这种材料创新情况的背后反映的是一种虚荣心态,会形成一种形式主义的创新倾向,助长地方政府创新中的弄虚作假。
二是不求实效,形式创新。有些地方的政府创新虽然不是脱离实际的材料创新,确实是在实践中体现出来了,而且动静很大,然而,最终效果却很差,甚至是造成了较大的资源浪费。这种不顾实效而进行的创新便是一种形式创新,仅是看着好看而已。比如不少地方规划的产业园区,不仅没收到效果,反而增加了企业搬迁的负担,造成了土地的荒芜。这种脱离了实际的形式化创新除了会造成资源浪费外,还招致群众的反感,损害政府的公信力。
三是难获推广,孤独创新。有些地方的创新虽然取得了实效,并被树为典型,但这些典型做法却难以获得推广,使本应该发挥更大价值的举措只能局限在很小的范围内发挥作用。以温岭市民主恳谈为例,温岭民主恳谈把群众吸收到重大决策中来,对县乡政府的民主决策、科学执政发挥了很好的作用,还获得过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,全国各地前来学习的官员很多。然而,该做法并未在全国范围有效推广。原因之一便是很多地方不情愿借鉴别人的成果,总觉得借鉴了别人的东西就是给别人做了“嫁衣”。这使得很多本可以直接发挥更大作用的创新成果与这些地方无缘,最终受损失的只能是公共利益。
四是难以持续,短命创新。在地方政府创新中,有的往往只注重“新”,致使一个举措即使很有实效,但过了几年便会成为不再受重视的“老”东西。这一现象与领导的兴趣转移密切相关,如果领导有了新的创新点,或者换了一届新的领导,那么老举措大多会有出现边缘化的危险。这种情况反映的是一种一味追求政绩的心态。拓展新的创新点是值得倡导的,但如果因为拓展新的创新点而把过去的好举措给荒废了,提前终结了,使其无法持续,这是极度的不负责任,也是失职。
(三)创新策略欠缺
创新策略是创新中的能动性因素。创新中缺乏策略或策略失当会使创新的效果大打折扣,而一个非常讲求策略的创新主体则会让创新变得更加简单和成功。(节选)
地方政府创新对于改善地方治理、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至关重要,但目前我国地方政府创新还存在许多障碍和问题。
(一)创新意识淡薄
创新意识是创新的前提。只有具备了创新的意识,才能在实践中着力去探索创新。当前,一些地方和部门的负责人,创新意识仍显不足。
一是按部就班,不想创新。不难发现,一些地方和部门的负责人喜欢做“太平官”,做事四平八稳,不出新意,按部就班。他们的工作理念很简单,现在已经有一套既定的工作流程制度了,把职责范围内的事情完成了就好,无需进行创新。表面上这种理由没有错,但实际上却是立不住的:因为任何工作都有改进的空间,哪怕是一些细节上的改进,“做完”与“做好”完全是两个概念。以按部就班为由不想创新,背后其实是一种怕麻烦的心态。这种态度貌似无可厚非,实则影响很大,它会连累整个地方或单位都按照同一种心态来做事,导致整体性的消极创新心态。
二是顾虑过多,不敢创新。顾虑过多也是当前地方政府创新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心态。这种顾虑或是担心犯政治错误,或是担心会遇到各种阻力,不好收场。因此,面对一项创新,一些地方和部门明知是好的,但总是迟疑不决,持观望态度,不敢当第一,等到有地方已尝试后再开始着手。这种迟疑可能就会错过实施的最佳时机,甚至会导致创新的想法最终被束之高阁。这种顾虑过多的背后其实是一种怕担责任的心态。殊不知,任何创新都会碰到冲破传统阻力的问题,怕担责任最终只能是无所作为。
三是升迁衡量,无心创新。有些官员搞创新是以升迁为衡量标准的,在一番创新动作之后没有得到提拔重用,可能就会对创新心灰意冷;也有的由于年龄等原因遭遇到了升迁瓶颈,便也对创新缺乏热情。这种情绪化的创新,背后其实是一种功利心态,将创新当做自己晋升的手段。创新确是需要激励的,不管是荣誉还是晋升,如此才能激发更多的创新。然而,如果因为没有受重用而对创新心灰意冷,或者因为升迁无望便消极创新,便是一种不可取的价值取向了。创新关乎的不仅是个人的升迁,更是公共利益的增进,如果仅因为个人的职务升迁而不顾公共利益,无疑是对自身职责的违背和神圣使命的忘却。
(二)创新实效性不强
实效性是创新实践的核心着眼点。曾任巴西政府创新项目主任的彼得·斯宾克强调,对于政府官员来说,创新首先是能够取得成效的行动。倡导政府创新的目的就是为了改进工作,若脱离了实效去创新,那就不是真正的创新了。在实效性方面,目前存在着这样一些情况:
一是脱实务虚,文字创新。当前在一些政府创新实践中,总结材料往往都整理得很漂亮,新的概念、新的提法、新的口号一大堆,但仔细研究却发现并未做多少改变。可用“衣服理论”来比喻,即工作内容在不发生大的改变的背景下,换上一身漂亮的衣服,便可以成为崭新的工作,这些“衣服”便是文字上的加工。这种书斋中的创新,脱离实际去美化工作,本质上是一种造假的行为。这种材料创新情况的背后反映的是一种虚荣心态,会形成一种形式主义的创新倾向,助长地方政府创新中的弄虚作假。
二是不求实效,形式创新。有些地方的政府创新虽然不是脱离实际的材料创新,确实是在实践中体现出来了,而且动静很大,然而,最终效果却很差,甚至是造成了较大的资源浪费。这种不顾实效而进行的创新便是一种形式创新,仅是看着好看而已。比如不少地方规划的产业园区,不仅没收到效果,反而增加了企业搬迁的负担,造成了土地的荒芜。这种脱离了实际的形式化创新除了会造成资源浪费外,还招致群众的反感,损害政府的公信力。
三是难获推广,孤独创新。有些地方的创新虽然取得了实效,并被树为典型,但这些典型做法却难以获得推广,使本应该发挥更大价值的举措只能局限在很小的范围内发挥作用。以温岭市民主恳谈为例,温岭民主恳谈把群众吸收到重大决策中来,对县乡政府的民主决策、科学执政发挥了很好的作用,还获得过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,全国各地前来学习的官员很多。然而,该做法并未在全国范围有效推广。原因之一便是很多地方不情愿借鉴别人的成果,总觉得借鉴了别人的东西就是给别人做了“嫁衣”。这使得很多本可以直接发挥更大作用的创新成果与这些地方无缘,最终受损失的只能是公共利益。
四是难以持续,短命创新。在地方政府创新中,有的往往只注重“新”,致使一个举措即使很有实效,但过了几年便会成为不再受重视的“老”东西。这一现象与领导的兴趣转移密切相关,如果领导有了新的创新点,或者换了一届新的领导,那么老举措大多会有出现边缘化的危险。这种情况反映的是一种一味追求政绩的心态。拓展新的创新点是值得倡导的,但如果因为拓展新的创新点而把过去的好举措给荒废了,提前终结了,使其无法持续,这是极度的不负责任,也是失职。
(三)创新策略欠缺
创新策略是创新中的能动性因素。创新中缺乏策略或策略失当会使创新的效果大打折扣,而一个非常讲求策略的创新主体则会让创新变得更加简单和成功。(节选)
- 实践“三严三实”做好企业党建工作论文
- 完善我国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思考
- 新社会阶层有序参政的对策研究
- 中国行政管理学会接纳的新会员
- 浅谈高校行政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构想
- 浅论我国服务型政府的建设与发展方向
- 加强外协队伍党建工作探索
- 谈农地流转现实及政策选择
- 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中的档案行政管理职能的转变
- 廉政文化建设的现实困境与突破之道
- 浅论强化军队行政消耗性经费管理
- 浅析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创新
- 新形势下城市民族工作问题探究
- 新时期加强我党基层干部领导作风问题建设
- 可资借鉴的英国行政管理改革
- 副职领导到位不越位的方法和艺术
- 调整经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服务科学发展
- 公民社会视角下的我国腐败治理问题研究
- 陈俊生与中国行政管理学会 ———缅怀陈俊生同志
- 浅析行政绩效管理研究
- 以十六大精神为指导,推动学会工作再攀高峰 ———在纪念中国
- 地方出版社生存须过四道关
- 关于完善党内巡视制度的若干思考
- 关于反腐的文化的详细解读
- 对完善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思考
- 人才战略背景下企业提高市场竞争力的策略分析
- 我国税务行政管理发展变化相关问题研究
- 论当前我国行政管理特色
- 试论工商行政管理:流通大市场的监管者
- 社会转型时期电子政务面临的挑战与发展
- 一个重要的潜在的生产力要素谈我国幼儿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出路
- 地方政府创新的现存障碍与推动机制
- 小农经济理论的政策含义和现实关怀
- 信息技市与语文教学整盆的实践与思考
- 3G移动通信技术在电视台制作中的应用
- 基于Cortex—M3与Android的智能家居控制系统设计
- 高职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“工作室制”教学模式初探
- 几篇经济学论文参考教材的分析
- 中学音乐学科教学论文写作经验
- 谈火电项目里程碑计划对土建施工的要求
- 浅析土建结构工程的安全性与耐久性
- 关于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的融资方式探讨
- 中国“非市场经济地位”的由来及实质
- 铁道信号专业《铁道概论》课程改革研究简述
- 基于综合节能的整流变压器最优运行工况研究